1. 術后預防性雌激素的應用:對有生育要求者術后應用雌激素(倍美力2.5mg。每日1次)克刺激子宮內膜生長,加速上皮分化過程,預防粘連發(fā)生,尤其對宮內有較大裸露創(chuàng)面及術前應用GnRH-a造成體內低雌激素狀態(tài)者。
1. 術中出血多,視野不清;若宮腔被肌瘤充塞,致手術腔甚小時,不宜用催產素,可調節(jié)灌流液的入水壓高于動脈壓,并加大流速;仍不能克服時,出水管連接負壓吸引器造成負壓,加速灌流液循環(huán),同時加快手術速度。大部分肌瘤切除后,子宮收縮,出血自然減少。
少見情況下,臨床或B超診斷的內突壁間肌瘤或無蒂粘膜下肌瘤實為腺肌瘤。腺肌瘤有三種類型:第一種類型的團塊結構全部未腺肌瘤組織,該團塊無明顯的包膜,切面可見簇狀子宮內膜、陳舊血液和豐富的血管,切除過程中腺肌瘤隨子宮收縮而變形,切除適可而止,切忌追求將腺肌瘤切凈,避免在腺肌瘤變形時將子宮切穿
陰道鏡檢查是一種形態(tài)學診斷方法,通過陰道鏡可觀察到用肉眼所看不到的細微變化,并用以指導臨床治療等。復旦大學婦產科醫(yī)院曾對422例因接觸性出血而就診的患者作一陰道鏡下的形態(tài)學方面的研究,
1. 反復檢查 2. 有助于鑒別生殖道病變的性質 3. 及時發(fā)現癌前病變、早期癌 4. 提高活檢陽性率等。
電子陰道鏡有高分辨率電子數字攝像儀、光源系統(tǒng)、影像技術等組成,具體包括 1.1/3高分辨率彩色數字式CCD 2.物鏡光學鏡頭為長焦距自動聚焦,4-40倍數字無極放大 3.亮度可調的環(huán)光型光源系統(tǒng)
陰道鏡發(fā)展的同時也是其檢查技術不斷成熟的觀察。陰道鏡檢查的初期,由于 尚未發(fā)明醋酸試驗和碘試驗,竟將宮頸白斑和宮頸癌等同起來,結果造成了臨床誤診,也正因為如此誕生了一系列的陰道鏡下各種化學和物理檢查的手段。
陰道鏡臨床上處理即時觀察外,還包括資料的積累。1955年Koller改良了陰道鏡照相技術,能拍攝各個不同時期病變的圖像。70年代陰道鏡與錄像機的結合可以對病變進行追蹤并可對疾病的預后做出正確的估計。德國Leisegangg公司又研制出世界首臺立體陰道鏡,該陰道鏡可將觀察到的圖像以立體圖像的資料保存
1925年Hans Hinselman在他40歲是在他老師Otto Von Franque的影響下,發(fā)明了應用外光源的照射利用雙目解剖顯微鏡觀察 子宮頸的原始“陰道鏡”。后來Leitz又制造了直立式,可移動式的光學陰道鏡,它能夠觀察多個不同部位的變化,能將宮頸放大10倍